中商情報網訊:對于農戶來說,在早期選擇適宜的種子對產量和農戶收入而言極為關鍵。種子產業鏈可分為“育種—制種—銷售”三大環節,其中育種是種子產業的核心,主要基于種質資源庫和性狀組合,培育出具有不同產量和成熟期的新型品種。
市場規模
我國種子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種業市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緩慢發展。育種技術方面,我國雜交育種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對于目前國際種業研發中主流的生物育種技術,我國目前尚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大規模商業化雖仍需時日,但市場空間巨大。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生物育種的政策支持力度出現增強趨勢,商業化進程有望逐步進入快車道,我國種子市場帶來可觀的增量空間。
根據Kynetec數據,2020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達552億元,過去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2.3%,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618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73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5.8%,我國市場增速明顯高于世界其他主要農產地區,增長潛力較大。未來五年,采用生物技術的玉米種子市場規模有望快速發展,同時隨著中產階級人數的不斷增加和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高端蔬菜種子需求也將快速提升。
數據來源:Kynetec、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發展趨勢
1.生物育種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先進生物技術,通過使用序列特異核酸酶在基因組水平上對靶標基因進行定向、準確修飾,促進了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預期農藝性狀的選擇,在提高作物產量、作物營養產品品質、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對于以CRISPR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非常重視,中美兩國在論文和相關專利申請數量上均居世界前列,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2.蔬菜需求長期向好
在全球種子市場中,蔬菜種子的市場規模增速最快,并有望到2030年相較于當前市場規模實現100%的增長。蔬菜種子市場利好發展的源動力主要來自于近年來種業公司通過基因編輯等技術,增強蔬菜種子的抗病能力,提高了蔬菜的品質和產量。目前,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民將不斷提高購買能力和轉變飲食習慣,其對蔬菜種子的需求也在快速提升,蔬菜種子在未來具有可觀的市場發展空間,也成為了種業巨頭的未來戰略要地。
3.雜交小麥技術
雜交技術在種子行業的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玉米和我國的水稻領域中是不可缺失的培育技術,雜交小麥的技術也向著更加高效和增產不斷發展中。傳統育種技術需要長達12年的時間才能產生理想的雜交品種,隨著雙單倍體技術的出現,雜交育種時間可顯著縮短。此外,通過使用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單倍體在雜交生產中的應用將得到進一步改良。然而,雜交種子的生產仍然是一個耗費人力且高成本的過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雜交方法的不斷改進,雜交技術的研發和生產成本有望逐步降低。
4.植物替代蛋白行業的發展
隨著人口增長,動物蛋白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人類對蛋白質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健康化傾向,植物替代蛋白的需求顯著增加。根據國際知名咨詢管理公司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A.T.Kearney)預測,到2025年全球肉類消費量將達到12000億美元,其中植物替代蛋白市場將在肉類市場中占比接近10%,至2030年全球肉類消費量將達到14000億美元,替代比例將接近20%,潛在市場空間巨大。植物蛋白質的需求增長將直接帶動大豆等高蛋白作物種子的市場空間,且基因編輯等農業生物技術也可應用于研發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種子品種,從而進一步促進種子產業的發展。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種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十四五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