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產業相對發展水平不高,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
從綠色食品三次產業(產品加工深度)來看,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不均衡,初級農副產品優勢突出,綠色食品加工業和飲食業不發達,產業結構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近年來,綠色食品產業結構雖有變化,但在產業升級序列上仍處于低級階段,綠色食品第一產業仍占絕對優勢,初級產品占絕大比重,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較小,產業發展方式呈現出明顯的“粗放型”特征。從綠色食品產品大類結構看,我國綠色食品產品結構與種類單一。其中,農林及其加工品的比重較大且呈逐漸上升態勢;其次為所占比重相對較小的禽畜加工及飲料類產品,而市場需求較大的水產品所占比例較小且上升態勢不明顯。
2、綠色食品產業地區分布不平衡
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地區分布表現出較強“集中”與“分散”并存的發展態勢。其中,江蘇、山東、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排名前十省份的綠色食品數量超過全國總數的60%。安徽、吉林、四川、福建、浙江、湖北等省份的地區優勢逐漸顯現,其他地區分布則較為零散。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區域分布結構呈動態變化趨勢,生產經營較分散、缺乏統一規劃,集群化發展滯后,未能實現產業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
3、企業規模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組織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我國綠色食品企業數量多、生產規模小,企業無法獲得規模效應和增強抗風險能力。產業組織化和一體化程度低,缺乏起龍頭作用的企業集團,產業化優勢不明顯,品牌經營能力弱。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高速低效”的數量擴張型的粗放式特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企業規模偏小,直接影響到龍頭企業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牽動能力,最終影響綠色食品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六、促進綠色食品行業發展投資建議
1、創新投融資體制,積極利用各類資本
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政府的工業性投入資金,要集中扶持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性項目,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綠色產業集群發展。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政策體系,落實國家對擔保公司的優惠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發行股票、債權融資。在集群的形成初期,要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支持非公經濟發展。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政府要積極參與引進跨國大資本和相關國際組織參與,將有市場潛力、制約集群發展的大的關鍵項目捆綁打包向國際推介,吸引跨國企業、跨國資本參與。
2、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加強產業鏈和價值鏈研究,對各環節制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策劃一批立足區域優勢資源、綜合效益好、對區域經濟帶動性強、大的食品產業項目,或與龍頭企業配套密切的產業項目,填補產業鏈中的空白。大力扶持現有產業龍頭企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爭創品牌,并在融資、供電、用地、稅費上給予優惠,以帶動全行業發展。
3、培育特色工業園區,提升園區的載體功能
產業園區是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制訂有利于特色產業集聚的財政政策和土地政策,適當降低地價標準,支持產業園區建設。要強化工業園區的產業定位,突顯區域綠色優勢,通過自身培育、外引內聯,引導一批能帶動產業升級、起主導作用的綠色食品、綠色產業項目和企業集中落戶工業園區,使同類產業的企業在工業園區內相對集聚,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形成空間集聚,發揮空間集聚效應。要關注“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及時發現和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發展和產業集聚;吸引配套企業加盟,聚集和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的知名度。
4、引導、推進流通體系、中介組織和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綠色食品企業的集聚區,建立區域性物流園區和物流配送中心,發展第三方物流。打造高速、便捷、通暢的口岸與物流配送系統。引導食品企業組建行業協會,積極支持行業協會開展各類行業研討會、展銷會、博覽會、培訓和信息發布及招商引資活動,繼續建設連接工業園區、產業區、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網絡,努力完善供水、供電、通訊等網絡。
5、加強領導,促進綠色品牌打造
應積極打造以綠色食品為核心的區域綠色品牌,定期舉辦各種綠色產業研討會、論壇;以本地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的名義協辦一些電視節目與報刊專欄;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展示區域綠色食品的整體形象;經常組織企業走訪參觀國內外知名企業;引導國內外廠商前來參觀考察,吸引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