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人工智能成為其中一個亮點。無論是基于AI、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重點地區客流、發熱個體高效篩查的場景,或是使用無人車和無人機器人配送時的技術,都是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應用,支撐保障工作的高效、科學運行。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疫情有望加速人工智能場景落地,推動無人工廠、智能工廠這類生產形態更加普及。同時,圍繞疫情及醫療健康方面,會有更多細分AI場景落地,還可能出現醫療、情感、社會、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形成一系列的產品與應用。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并創造新的強大引擎,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人工智能正在與各行各業快速融合,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全新的產業浪潮。那么,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現狀如何呢?
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逐年攀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制造業等業界巨頭不斷深入布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339億元,增長率達到56.2%。據預測,2020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突破700億元。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人工智能產業布局情況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快速發展,各地積極進行產業布局。整體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形成以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的格局,尤其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部署區域。
其中,北京布局相對成熟,具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尤其中關村科學城等機構為北京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利好的政策、技術、人才等支持。目前,北京擁有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位于全國前列,約為400家。
上海擁有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相較北京少,但也領先其他省市。上海規劃建設人工智能高地,打造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目前已布局“人型”空間結構,分布在8個區域、11個行業。除了上海以外,江蘇、浙江等地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企業較為集中。
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同樣處于領先地位,尤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發展重視人工智能的布局。截至目前,廣東省已成功認定兩批共8個園區作為“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園”。此外,廣東依托國家特色小鎮、千企千鎮工程、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重要契機,鼓勵各地市結合本地基礎和優勢,加快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小鎮。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分布圖: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