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受疫情影響,國內1-2月份很多企業都停工停產,商品出口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形勢得以控制,但全球疫情正在爆發,出口依然受著一定的沖擊。從出口來看:1-2月,中國商品出口最終國家/地區中,出口總值前十的國家/地區分別為: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德國、印度、荷蘭、中國臺灣以及新加坡。其中,美國為中國出口總值第一的國家,1-2月中國出口到美國商品總值為3001億元,同比下降26.5%。值得一提的是,1-2月份中國在出口的23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當中,僅有菲律賓、中國臺灣、越南三個國家/地區出口總值為正增長,可見,疫情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還是極其嚴重的。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疫情背景下貿易行業展望:
從全世界主要國家受疫情影響來看,目前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伊朗等國;而日本等其余國家雖受不同程度影響,但確診病例數約在2000例以內且新增速度較慢,總體仍在可控范圍內,對未來經貿形勢沖擊有限。
同時,韓國、日本等同為亞洲地區國家,原本與中國的貿易就較為頻繁,疫情后兩國對消費物資的進口需求在短期內會有所提升,但中國從其進口消費品的需求或將有所回落;然而,中國的另一大貿易伙伴美國,雖在國內陸續爆發疫情,但總體規模仍相對較小,對經濟和產業影響較為有限;此外,與中國同為世界主要制造工廠的東南亞地區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或將對中國出口商品需求進行分流。總體看來,原本擔心中國受疫情影響,國內制造企業被“全球產業鏈”所排擠的可能性很低,一些服務于全球的出口加工和制造產業大量外移的情況也不大可能出現。中國有效地控制疫情對全球經濟起到了穩定劑的作用。但從長遠看,疫情對國際貿易的時效仍有較大影響,部分國家也會逐漸感受到過長的產業鏈在國家應對突發事件時對國內經濟所造成的影響較大。因此,遠期也有可能助長產業回歸的本國或者本地區的趨勢。
總的來說,防疫不松勁,外貿鉚足勁。外貿在傳統上是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雖然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難度增加,種種因素導致境外直接投資的勢頭也有減弱之勢,但我國多年來在全球生產分工鏈中既有的地位,意味著我們仍須努力開拓外貿,同時繼續鼓勵和擴大投資,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協同共生發展。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外貿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