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纖維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碳纖維工業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62年,總體上與日本碳纖維的研發同步進行,但在產業化生產和集中度方面卻存在較大差距。2008年,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大量工業企業涌入碳纖維行業,但大多數企業在一些關鍵技術上無任何突破,生產線運行及產品質量極不穩定,導致“有產能,無產量”的現象出現;2010年,國內碳纖維生產能力僅占世界高性能碳纖維總產量的0.4%左右,碳纖維需求嚴重依賴進口;碳纖維行業在進入十二五時期后,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十二五時期實現T700級產業化,十三五時期更是突破了T800級產業化,重點應用的高不同層次的開發。
碳纖維行業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受需求端穩步增長刺激,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不斷增加。2019年,全球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5.49萬噸。而且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于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地區,合計占比達60.23%,超過六成。其中,美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為3.73萬噸,比重達到24.08%;日本碳纖維理論產能為2.91萬噸,占比達到18.79%;中國碳纖維產能為2.69萬噸,比重為17.37%。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碳纖維行業競爭格局
當前國際碳纖維行業的集中度非常高,極高的技術壁壘、巨額的資金投入使得國際上真正具有碳纖維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數。日本的三家企業:日本東麗、日本東邦和日本三菱目前擁有全球丙烯腈基碳纖維5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東麗作為世界上高性能碳纖維研究與生產的“領頭羊”,為波音公司長期、穩定也是最主要的供貨商。我國碳纖維行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競爭尚不充分,掌握碳纖維研發核心技術并能夠實現穩定、成本可控的規模化生產的企業較少。目前我國碳纖維行業掌握高性能碳纖維研發核心技術并能夠實現穩定、成本可控的規模化生產的企業較少,絕大多數企業不能滿足航空航天等高端產業的規模化應用需求,主要圍繞體育休閑等低端領域,面臨非常大的國外產品傾銷和價格競爭壓力,導致國內多數碳纖維廠家仍處在虧損狀態。我國碳纖維行業主要企業如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