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關鍵詞四:體制改革和區域融合
2020年以來,工業領域的國資民企雙向混改不斷提速。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的推動下,天津、山東、甘肅密集推出上百個國企混改項目。另外,從區域融合來看,從大區域尺度來看,RCEP為代表的新國際經濟合作框架正在形成,工業國企在構建國內關鍵供應鏈、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同時,需進一步參與區域競合,從而打造國際一流企業。從地方尺度來看,企業要將自身發展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在強化區域產業整合的同時,打造核心支撐平臺,引領區域產業發展。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15個成員國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簽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此次簽署RCEP的共有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不僅是規模最大、涉及到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由貿易協定,而且是全面的、現代的、高質量、互利互惠的協定。 RCEP現有15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形成一體化大市場。其成員有發達國家,有發展中國家,更有一些最不發達國家,成員間經濟體制、發展水平、規模體量等差異巨大。RCEP協定最大限度兼顧了各方訴求,在貨物、服務和投資等市場準入和規則領域都實現了利益的平衡。這15國在貨物貿易方面相互減少關稅,相互之間的成員的貿易涉及到90%的產品、關稅最終都要變為零,服務貿易方面取消壁壘,投資方面減少一些壁壘,對于本地區的經濟的發展、包容性的增長、就業機會的創造以及整體的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好處。
根據IMF數據顯示,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15個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美元計)合計達到26.29萬億美元。各成員國歷年GDP數據如下:
數據來源:IMF、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行業關鍵詞五:工業綠色轉型
工業是碳排放重要領域,實現工業低碳減排至關重要。近5年來,我國共建設2121家綠色工廠、171家綠色工業園區、189家綠色供應鏈企業,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將超過487萬輛新能源汽車納入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任務,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這相當于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6.2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19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約1130萬噸,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防治的協同作用正在初步顯現。初步核算,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2.2%。其中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初步核算,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所占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1年開始,碳中和戰略提速對工業綠色發展實質影響將顯著深化。一方面,對現有工業增長模式意味著控制煤炭消費、工廠和能源側節能減排,鋼鐵、水泥為代表的高能耗行業首當其沖,列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首批試點行業,寶鋼等龍頭國企亦通過綠色產品、綠色制造、CCUS等舉措積極回應。另一方面,清潔能源、節能及碳匯技術應用和規模將進呈現指數級增長。
根據預測,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有望在2025年達到20%。“十四五”期間,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將進一步提高,預計2021年約為52億噸標準煤,到2025年約為58億噸標準煤。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中國十四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到,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此前,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要的宣示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從根本上改變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尚未與經濟社會發展脫鉤的現狀,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對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十四五時期中國工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十四五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