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產業研究院:陶瓷產業發展史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發布日期:2022-07-18 14:52
分享:

二、陶瓷產業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歐美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掠奪,暫時緩和了對中國的侵略與壓迫,因此中國的民族工業稍有抬頭,民族工業的新式瓷廠,這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的陶瓷工業不但不能發展,而且日漸蕭條、衰退,洋瓷輸入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至解放前夕,中國的陶瓷工業已奄奄一息。如景德鎮,抗日戰爭前,產量達19954萬件,戰時下降為300萬件,1947年僅為2萬件。瓷窯抗戰前達150余座,1947年僅剩76座,江蘇宜興從事紫砂陶生產的,在歷史上最興盛時期有1000余人,到解放前夕只剩下20幾人。直到全國解放,中國陶瓷工業仍處于家庭手工業或手工業作坊狀態,而且多數企業因產品銷售不暢、資金短缺而工廠倒閉,工人星散。而同時期的歐洲和日本卻藉其新興資本主義的勢力和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新技術,其陶瓷生產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有長足進展。

、陶瓷產業代史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我國陶瓷業獲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建立了社會主義的陶瓷工業體系。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1.“一五”時期

“一五”時期是我國陶瓷工業順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以后,由于“左”的路線的干擾和十年動亂,陶瓷工業的發展經歷了1958年到1962年和1966年到1976年兩次重大挫折。到1978年以后,陶瓷工業重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全國陶瓷出口額突破1億美元,達1.17億美元,比1952年的100多萬美元增長了100倍。然而那時我國的日用陶瓷只是出口到亞非拉廣闊的第三世界,質次且價低,平均每件產品僅換匯0.13美元,比日本和西歐的制瓷強國相差幾倍甚到十幾倍。

2.“六五”時期

“六五”期間,陶瓷工業認真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與技術改造,努力增產市場上適銷對路的產品,努力克服這一期間由于原材料、燃料大幅度提價,營業外支出大幅度上升,外貿對出口陶瓷大幅度壓縮收購和降價收購等一系列困難,在改革中求生存、求發展。在“六五”末期的1985年,全行業開創了產銷兩旺的好局面。

3.“七五”時期

1986年以后,全國日用陶瓷行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振興陶瓷工業,恢復瓷器之國盛譽的指示精神,并根據輕工業部對陶瓷工業“七五”計劃的要求,以及1986年5月下旬在湖南醴陵召開的金國陶瓷工業工作會議上研究落實的休養生息、振興陶瓷工業的幾項措施,即免征調節稅、減免一部分所得稅、價格放開、隨行就市等,使陶瓷行業呈現了產銷兩旺、經濟效益增長高于生產增長的好勢頭。1988年全國日用陶瓷產品產量達53.19億件,較上年增長12.4%,已超過“七五”期間規劃的6%。

4.90年代

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陶瓷工業更有了長足進步與發展。日用陶瓷產品進一步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要,出口創匯連年大幅度上升。總產量雖然有較大的減少,但出口創匯卻有較大的增長,1992年出口創匯近6億美元。建筑衛生陶瓷工業1990年在國內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許多建筑衛生陶瓷企業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擴大了建筑衛生陶瓷的出口,1990年全國建筑衛生陶瓷產品總出口額達4921.55萬美元,為1986年的4.14倍、1987年的2.9倍、1988年的1.68倍,進出口貿易順差為2599.77萬美元無,比上年增長了82.1%,達歷史最高水平。1991、1992兩年建筑衛生陶瓷出口創匯額都在5000萬美元以上。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editor@askci.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中商情報網
掃一掃,與您一起
發現數據的價值
中商產業研究院
掃一掃,每天閱讀
免費高價值報告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