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資企業在印投資合作策略
(一)中資企業在開展投資合作應注意的問題
1.主要風險
印度政府嚴格限制中國企業赴印投資,且印度營商環境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中國企業到印度投資,應充分評估、研判、應對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1)安全
由于印度部分地區宗教沖突和恐怖活動時有發生,每年都造成較多人員傷亡。同時,到印度旅游、經商和訪問的中國公民隨身攜帶的護照和財物丟失或被盜現象時有發生。建議盡量避免單獨前往較偏僻的地區,尤其是女性。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品和飲料。
(2)社會
印度當地居民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沒有普遍性的仇視和敵對態度,但對于政府擴大外資進入領域,客觀上導致本土小微企業生存空間壓縮的做法有明顯的反對聲音存在,矛盾激化時曾引發罷工、小規模社會沖突,甚至政治勢力分化重組。此外,當地居民對于土地和就業問題普遍十分敏感,近幾年屢次發生當地失地、失業居民與在印度投資設廠的外資企業之間的靜坐、游行和抗議活動。
(3)工程
外國公司只有注冊項目公司才能實施工程項目。但對于中國承包商而言,項目公司注冊是一個很大的難點,須經過印度儲備銀行(央行)、財政部和內政部等層層審批,歷時可達半年至一年之久。另外,印度土地私有制導致征地極為困難,而且一些印度工人缺乏必要技能,施工效率較低,導致項目工期經常拖延。
(4)勞務
印度是勞務輸出大國,有豐富的普通勞動力資源,在勞務輸入方面有較嚴格限制。政府鼓勵使用當地勞工,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不準外籍勞工進入印度,但在辦理簽證時會加以限制。目前,中資企業赴印度工程技術人員很難申請到工作簽證,普通勞工更是無法入境,工作簽證申請耗時較長且極難獲得批準。鑒于簽證難度和費用等問題,中資企業在向印度派遣勞務時應高度謹慎。
2.防范風險措施
中資企業在印度經營應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考慮印度實際需求與中國產業在印度發展情況,量力而行。充分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包括掌握當地國情和政策法規,對項目或貿易客戶及相關方進行資信調查和評估,分析和規避項目所在地的政治風險和商業風險,分析項目本身實施的可行性等。
(2)在當地建立和諧關系
中資企業在印度開展投資合作,不僅要努力發展業務,還要處理好與政府、議會和工會的關系;更多地學習和了解當地文化和與之相隨的文化禁忌和敏感問題;考慮到對員工、客戶、供應商、社會團體、合作伙伴、社區居民等相關利益各方造成的影響,商業運作應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3)堅持合規經營
2020年以來,印度通過針對在印中資企業的稅務稽查、海關關稅抽查等手段,擠壓了這些企業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反映出印營商環境呈現較強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中資企業在印經營需要加強合規建設。在參與項目過程中,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準則,堅持合規經營、安全生產,做好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議有條件的企業成立專門的合規審查部門,條件尚不具備的企業建議配備專職合規審查人員或聘請當地律師、會計師協助做好合規經營工作。在勞務合規方面,中資企業應為勞工辦好工作簽證和工作許可后再工作,避免出現合規問題。
(4)聯系中國駐當地使(領)館
中資企業遇有重大問題和事件發生,應及時向使(領)館報告。在處理相關事宜時,要接受使(領)館的指導和協調。
(5)建立并啟動應急預案
中資企業到印度開展投資合作,要客觀評估潛在風險,建立健全安全責任制,制定詳細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預警和緊急回應機制,完善應急預案。中資企業要給員工上保險;加強對派出員工的境外安全教育和應急培訓,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設專人負責安全生產和日常的安全保衛工作;投入必要的經費購置安全保衛設施,雇傭當地保安或武裝警察。
(6)利用金融保險方式保障自身權益
建議中資企業積極利用保險、擔保、銀行等保險金融機構和其他專業風險管理機構的相關業務保障自身利益。包括貿易、投資、承包工程和勞務類信用保險、財產保險、人身安全保險等,銀行的保理業務和福費庭業務,各類擔保業務(政府擔保、商業擔保、保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