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双汇物流
双汇物流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大型专业化公路冷藏物流公司,国家AAAAA级物流企业、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冷链自有运力50强企业第一名。经过20多年发展,双汇物流在质量管理、温度控制、运营效率、全程可视化等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了冷链物流运输独有的专业优势。
目前,双汇物流拥有冷库25万吨,常温库、配送库21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4条,自有车辆1200余台,平台整合社会车辆26万余台,日发运量15000吨以上,年发运量突破500万吨。全国除新疆、西藏外,产品发运均能做到朝发夕至。
五、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顶层设计筑牢发展根基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战略地位,《“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提出构建“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政策重点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如产地预冷、销地冷藏设施)、标准体系完善(温控、操作规范等)、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及绿色转型(节能技术研发),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顶层指引。随着政策落地深化,冷链物流正从“散乱弱”向“集约化、规范化”加速转型,成为保障民生、支撑双循环的关键支撑。
2、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共振,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生鲜、医药等冷链流通品需求激增:一方面,生鲜电商(如盒马、美团买菜)、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快速渗透,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超6000亿元,带动果蔬、肉类、水产等冷链流通率增长;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疫苗、生物制剂等对温控要求极高的产品运输需求激增,医药冷链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此外,预制菜、中央厨房等餐饮工业化趋势,进一步催生“产地-加工-配送”全链路冷链需求,冷链物流正从“可选服务”变为“刚需标配”。
3、技术革新驱动效率跃升,智慧化转型重塑行业形态
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及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正破解传统冷链的“断链”“高耗”痛点。例如,智能温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误差可控制在±0.5℃内;AI算法优化运输路线,降低空驶率20%以上;新能源冷藏车(如氢能源、锂电池)占比提升至15%,较传统燃油车节能30%-50%。同时,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解决“数据造假”难题,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运输全流程。技术赋能下,冷链物流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运力规模”转向“数字化服务能力”。
4、痛点与机遇并存,行业整合加速向高质量发展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冷链物流仍面临区域发展失衡(东部冷库容量占全国比重高,西部较低)、部分环节“断链”、能耗成本高等挑战。但挑战中亦孕育机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推动网络覆盖下沉;中小服务商依托专业化服务切入细分赛道;地方政府通过“冷链园区+产业带”模式,降低企业落地成本。未来,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具备全链路服务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5、全球化布局加速,“双循环”打开增量空间
随着RCEP生效及“一带一路”深入,中国冷链物流正从“服务内需”向“链接全球”延伸。进口端,东南亚水果、澳洲牛肉、欧洲海鲜等跨境生鲜需求旺盛,进口冷链市场规模扩大,推动港口冷链设施扩容;出口端,国内优质农产品(如云南鲜花、山东蔬菜、内蒙古肉类)通过冷链物流进入海外市场,倒逼冷链企业提升国际标准适配能力(如欧盟GDP认证、美国FDA合规)。叠加跨境电商“9710”“9810”模式普及,冷链物流正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全球化布局将成为头部企业下一阶段的核心战略。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