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简版)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5-09-15 10:11
分享:

4.比亚迪半导体

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效、智能、集成新型半导体企业,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光电半导体、制造及服务,覆盖了对光、电、磁等信号的感应、处理及控制,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公司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产品已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核心应用领域,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斯达半导

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以IGBT和SiC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长期致力于IGBT、快恢复二极管、MOSFET等功率芯片的设计和工艺及IGBT、SiC MOSFET等功率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电源、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等领域。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36亿元,同比上升26.25%,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上升0.26%。公司主营产品中,模块收入18.99亿元,占比98.12%。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汽车芯片行业发展前景

1.政策强力引导

国家通过“规划+资金+标准”三位一体政策体系,为汽车芯片产业提供系统性支持。顶层规划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芯片技术列为核心攻关领域,要求突破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2025年制定30项核心标准,覆盖设计、制造、测试全生命周期,并推动车规认证周期从3年压缩至18个月,显著提升国产芯片市场准入效率。资金支持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资3440亿元,重点投向14nm以下先进制程、EUV光刻机等“卡脖子”环节,同时对国产设备采购给予30%价格补贴,目标2028年先进制程设备国产化率突破50%。此外,政策还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例如对采用国产芯片的整车企业给予采购成本一定比例的补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

2.市场需求爆发

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为芯片市场提供巨大增量空间。电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对功率半导体需求激增,碳化硅(SiC)器件市场价值预计2029年达近100亿美元,比亚迪、斯达半导等企业已实现SiC模块量产,推动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40%。智能化方面,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50%,带动高算力SoC芯片需求爆发,地平线征程系列、华为昇腾系列等国产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超500万片。更关键的是,国际供应链波动促使车企加速国产替代,例如长城汽车将地平线芯片纳入核心供应链,吉利与积塔半导体共建CIDM联盟,形成“整车厂+芯片企业”深度绑定模式。

3.产业链协同创新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从“单兵作战”转向“生态协同”,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突破技术瓶颈。设计环节,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聚焦高算力SoC,华为昇腾开源平台降低域控制器开发成本30%,吸引20余家车企合作;制造环节,中芯国际14nm车规级产线良率超95%,华虹宏力8英寸IGBT产线满产,覆盖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客户;封装测试环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企业开发车规级先进封装技术,提升芯片可靠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域集群效应显现:无锡惠山区构建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整车-零部件-车联网完整生态,形成“研发在长三角、制造在成渝、应用在京津冀”的协同格局。此外,RISC-V开源架构的探索为自主指令集生态奠定基础,长城汽车、地平线等企业计划2025年前完成5款以上RISC-V芯片上车验证,2030年市场份额突破30%,逐步消解国际巨头的技术垄断。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子游艺官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