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健康上海行動實施意見》印發 2019年上海健康服務產業布局分析(附圖表)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發布日期:2019-09-05 10:31
分享:

(七)慢性病防治行動

1.強化心腦血管病防治。開展慢性病危險因素檢測,落實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登記報告制度,向居民提供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健康教育以及綜合干預等相關服務,推進“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鞏固“醫防融合”腦卒中預防與救治體系。規范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加強市、區兩級救治能力建設,動態更新發布腦卒中、胸痛“急救地圖”。鼓勵、支持紅十字會等社會組織和急救中心、醫療機構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到2022年和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續穩定在160/10萬及以下。

2.強化癌癥防治。提高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倡導積極預防癌癥,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完善癌癥登記報告制度。優化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策略。推動胃癌、肺癌等重點癌癥社區篩查試點和評估;制定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加強重點癌癥臨床機會性篩查。落實常見癌癥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促進癌癥規范化診療。完善康復指導、疼痛管理、長期護理、營養和心理支持,推進安寧療護。完善癌癥防治醫保和救助政策,提高抗癌藥物可及性。到2022年和2030年,常見癌癥診斷時早期比例分別不低于32%和40%。

3.強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引導重點人群早期發現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推動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遴選慢阻肺篩查適宜技術,建立慢阻肺高危人群風險評估和篩查流程與規范。建立慢阻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加強社區慢阻肺健康管理標準化服務能力建設,向居民提供慢阻肺全程健康管理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持續穩定在6.2/10萬及以下。

4.強化糖尿病防治。完善糖尿病預防與診治服務體系,加強區域診治中心建設。開展人群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和高危人群篩查干預。加強糖尿病患者的隨訪管理、并發癥篩查、規范診治和有序轉診。強化社區糖尿病相關檢測能力標準化建設。推進實施糖尿病運動干預和自我管理。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分別達到82%和90%。

5.強化慢性病健康綜合管理。加強慢性病風險綜合評估與管理,建立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阻肺等重點慢性病風險多因素綜合評估方法。建設慢性病風險多來源數據綜合管理平臺。推進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標準化建設。推進健康骨骼行動,構建“醫防融合”的骨健康綜合管理服務模式。強化視覺健康服務,建設上海市視覺健康中心(上海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中心)。探索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管理模式的構建與應用,實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服務管理。到2022年和2030年,慢性病綜合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八)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

提升病原微生物甄檢能力,打造病原體測序技術平臺和生物信息分析平臺,健全病原微生物網絡實驗室體系。完善本市傳染病監測和報告體系,強化以傳染病癥狀為主的綜合監測,建設應用基于醫院電子病歷的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加強監測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構建“平戰結合、分層分類、定位明確、高效協作”的傳染病救治體系,提升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專科醫院的救治能力。充分認識疫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作用,落實疫苗全過程可追溯管理,建立疫苗免疫效果評價體系,完善免疫策略調整機制。完善艾滋病、結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慢性傳染病患者和感染者的社區規范管理。維持無脊灰狀態、消除瘧疾狀態和血吸蟲病消除狀態。鞏固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切實預防控制病媒生物。到2022年和2030年,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

(九)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

推進市疾控中心二期項目建設,組織開展區疾控中心達標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強精神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推進相關區精神衛生中心新建、遷建和改擴建工程。推進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開展航空醫療救援基地醫院建設。推進飲用水衛生和醫療廢物安全智能化監管。實施衛生監督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組織開展隊伍執法能力提升工程和重大活動公共衛生監督保障能力建設工程,建設公共衛生監督技術服務質控平臺。做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的公共衛生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公共衛生機構、能力和服務能級持續提升。

(十)醫療服務體系優化行動

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形成較完備的區域醫療中心布局和臨床服務體系。推進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推進“騰飛計劃”實施,打造高質量臨床重點專科體系。建設醫學協同創新集群,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爭取在若干醫學領域突破一批領先的關鍵技術。建設開放、共享的臨床研究平臺,促進臨床科研與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融合。做實家庭醫生制度,建立完善以家庭醫生制度為基礎的分級診療體系。發展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LDT)。到2022年和2030年,醫療服務體系持續完善,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十一)社區健康服務促進行動

依托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融合各方資源,構建社區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六個一”:一張社區健康服務清單,一個人人擁有的居民健康賬戶,一套多層次社區健康宣教體系,一套多元參與的供給機制,一個統一的社區健康智慧平臺,一套社區健康評估監測機制。重點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一輪標準化建設,全面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展社區智慧健康小屋建設,延伸功能社區醫療健康服務,暢通居民自我健康檢測與獲得健康指導渠道。全面推廣安寧療護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效果持續提升。

(十二)中醫藥促進健康行動

提升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覆蓋城鄉、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促進中醫藥資源均衡布局。進一步強化中醫內涵建設,深化中醫藥特色技術方法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及重點人群中的推廣應用,推進中醫臨床專科(專病)高質量發展和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攻關。加快海派中醫藥傳承,提高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水平。推動創新中藥研究開發和臨床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打造智慧中醫。到2022年和2030年,中醫藥服務網絡持續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十三)健康保障完善行動

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醫保基金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鼓勵完善按人頭、按床日等多種付費方式,開展住院費用按大數據病組分值付費、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試點。探索醫保梯度支付方法。積極落實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探索優化醫療機構藥品供應保障和監管目錄。不斷調整完善本市醫保藥品目錄。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帶量采購、陽光平臺采購等政策協同聯動“放大”效應。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進健康保險交易平臺建設。到2022年和2030年,醫療保障體系持續完善。

(十四)健康環境促進行動

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鎮創建,開展健康城市、健康鎮村建設。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力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立環境與健康調查、監測與風險評估制度,開展環境污染與疾病關系、健康風險預警及防護干預研究。推進世博文化公園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和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等重點造林地塊建設。構建安全的食品環境。實施交通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加強交通安全隱患治理,推進慢行線、無障礙環境建設,倡導正確使用安全帶和安全座椅,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維護室(車)內環境健康安全。到2022年和203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持續提升,居民飲用水水質持續改善。

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editor@askci.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
中商情報網
掃一掃,與您一起
發現數據的價值
中商產業研究院
掃一掃,每天閱讀
免費高價值報告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