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慧工廠產業鏈之支撐層分析
(一)工業軟件
工業軟件是指在工業領域里應用的軟件,包括系統、應用、中間件、嵌入式等。一般來講工業軟件被劃分為編程語言、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中間件。當前,我國正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加快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支撐,與先進的工業產品、與國家大力推動的裝備制造業走向高端,密切融合到一起,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用途和表現形式,工業軟件一般分為研發設計類軟件、生產控制類軟件、信息管理類軟件和嵌入式工業軟件四類,每類工業軟件都具體代表性產品。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工業技術軟件化,取得了許多的成效。
中國工業軟件發展較晚,與世界其他先發國家相比,發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在全球智能制造大趨勢的背景下,中國積極發展工業軟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市場規模維持較高速的增長。2016年開始,我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穩步增長。2019年,我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達1720億元,增速為16.45%,按照當前趨勢,預計2020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國工業軟件產品實現收入1720億元,增長14.6%,為支撐工業領域的自主可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預測未來幾年時間內,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將保持10%-15%的增長速度,到2024年,中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將達到30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工業軟件細分市場方面,通過對比2018年各細分市場的銷售額發現,嵌入式軟件銷售額最高,達到963億元,占比超過57.4%,然后依次為信息管理類、生產控制類、研發設計類。嵌入式軟件銷售額如此之高,主要受益于工業企業對工業智能終端、工業傳感器、工業自動化裝備等的巨大需求。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工業軟件行業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在外國市場,工業軟件行業已形成巨頭壟斷的局面,如研發設計類軟件領域由達索、西門子、歐特克等巨頭占據著技術和市場優勢;在生產控制軟件領域,西門子保持行業龍頭地位;信息管理類軟件領域SAP、Oracle占據主導地位。
在國內市場,外資巨頭依靠技術優勢和先發優勢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然而,由于中國本土企業具備天生的地緣優勢及成本優勢,在部分領域已通過高性價比及優質服務站穩腳跟,并通過加大研發和產品開發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運營管理類軟件公司用友網絡、金蝶軟件為例,其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堅定的發展云計算業務,孕育出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具體到研發設計類軟件領域,中望軟件及CAD領域其他競爭對手也在加大研發投入,以期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逐步實現對外國廠商的追趕及超越。
(二)人工智能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國家戰略。人工智能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制造業等業界巨頭布局的深入,應用場景不斷擴展。
從市場規模來看,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逐年攀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制造業等業界巨頭不斷深入布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339億元,增長率達到56.2%。據估算,2019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達到5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7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分三層結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其中,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中在應用層,該類型人工智能企業占比高達78%。
數據來源:甲子光年、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快速發展,各地積極進行產業布局。整體來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形成以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的格局,尤其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部署區域。
其中,北京布局相對成熟,具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尤其中關村科學城等機構為北京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利好的政策、技術、人才等支持。目前,北京擁有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位于全國前列,約為400家。上海擁有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相較北京少,但也領先其他省市。上海規劃建設人工智能高地,打造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目前已布局“人型”空間結構,分布在8個區域、11個行業。除了上海以外,江蘇、浙江等地也積極布局,人工智能企業較為集中。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同樣處于領先地位,尤其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發展重視人工智能的布局。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分布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