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艺官网讯:我国启动“智能养老机器人试点”,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推动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形成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机器人产品。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4年养老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约79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1.政策支持体系全面,为智能养老机器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通过多部委协同构建了覆盖研发、场景应用、服务运营及医养结合的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国家层面明确将“智慧健康养老”纳入“十四五”重点支持领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试点,要求2027年前完成家庭、社区、机构三大场景的规模化验证。地方层面,上海推出“银发科技产品认证”,深圳计划2027年落地50个十亿级应用场景,北京亦庄拟建“康养机器人创新中心”。此外,财政补贴政策持续发力,如浙江省将外骨骼机器人纳入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录,按30%比例给予补贴,单件最高补贴3000元;西安对养老服务机构引进科技助老产品按成交价30%给予一次性补贴。这些政策通过资金扶持、场景开放和标准制定,为行业提供了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3.老龄化与护理缺口双重驱动,催生庞大市场需求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领先,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600万,而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供需缺口达550万。传统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8%,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导致对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刚性需求激增。预计2030年失能老人将突破1亿,2035年重度失能群体达1231万,人力短缺与成本上升(护工平均月薪5720元,年增8%)进一步凸显机器人替代的必要性。同时,老年群体支付能力提升,一线城市老年人年均养老消费支出达2.8万元,高净值家庭对智能设备采购预算普遍超5万元,为市场扩容提供了经济基础。
3.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完善,推动产品迭代与成本下降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显著提升了养老机器人的功能性与可靠性。感知层方面,毫米波雷达可无感监测睡眠呼吸频率,柔性电子皮肤能精准感知压力分布;决策层,多模态大模型在糖尿病风险预测中准确率超90%;执行层,仿生关节机械臂可安全扶起跌倒老人,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脑卒中患者重新站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2025年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系统国产化率达45%,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30%。产业链上游,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技术突破(如清华大学新型传感器灵敏度提升5倍),下游应用场景从机构向居家延伸,形成覆盖“生理照护-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共同推动产品价格下降,基础款护理机器人价格已下探至1万元左右,陪伴机器人主流产品价格在3000-8000元之间,加速了市场普及。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