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及驱动因素预测分析(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5-10-14 10:00
分享:

电子游艺官网讯:农业机器人具有作业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显着特点,在传统机械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以及AI等前沿技术,这使得农业机器人能够在非结构化的农业作业环境中高效工作。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机器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按照营收计算,我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9.8%。近年来,我国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器人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在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着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至42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农业机器人发展驱动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传统人力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20年的63.9%上升到2024年的67.0%,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持续外流。同时叠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农业劳动力规模已从2020年约1.8亿锐减至2024年约1.6亿。根据相关文献,中国年轻劳动力持续向城市流动,大量农业劳动主要依靠老年人,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带来无人种地的困境。农业机器人凭藉其自动化、智能化特性,成为弥补劳动力缺口、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对各类农作物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农业供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水果、蔬菜及经济作物等各类农作物的需求增加,而生产这些农作物需要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对科学种植、区域规划、提高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机器人通过精准播种、变量施药、智能收获和环境监测等手段,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作业精度,帮助降低生产损耗、优化投入结构,并提升产量与品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农业供给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为农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图像识别和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赋能农业装备,为农业机器人赋予更强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自主决策与精确控制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新能源技术的进步亦不断拓展农业机器人的适用场景,提高其性能、续航与环境适应能力,提升了其在田间复杂环境中的作业稳定性与经济性。

国家出台战略性文件支持农业智能化发展。近年来,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农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推动了农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增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关於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和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设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鼓励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智慧农场。《国务院关於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智能无人系统的发展和标准化。这些政策为中国农业机器人的创新、商业化和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机器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子游艺官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