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艺官网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器人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在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机器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较上年增长17.24%。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2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农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1.技术突破:多学科融合驱动智能化升级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以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传感器技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基础。AI视觉识别技术的成熟,使机器人能精准识别作物成熟度、病虫害及杂草,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金银花采摘机器人,通过YOLOv8-pose算法实现花蕾的毫米级定位,采摘破损率低至6%;激光与机械臂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无损作业的突破,如华工科技的激光除草机器人以32个激光头实现每小时32万棵杂草的清除,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4-8倍;北斗导航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则让机器人具备自主路径规划与环境适应能力,可在复杂地形中完成播种、施肥等任务。此外,边缘计算与5G通信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实时决策与多机协同效率,为大规模农田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2.政策支持: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与资金投入
各国政府将农业机器人视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加速其产业化。中国在《“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智能装备补贴比例提升至35%,直接推动企业研发与农民采购意愿;美国通过“国家机器人计划”投入数亿美元,支持碳基机器人公司等企业开发激光除草机、协作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欧盟则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ROBS4CROPS、CROPS等项目,聚焦机器人灵巧作业与多任务集成技术。此外,国际组织合作(如FAO推动的农业机器人标准制定)与跨国技术转移(如中国农业机器人获12国海外订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空间,形成了全球协同的创新生态。
3.市场需求:劳动力短缺与效率提升的双重驱动
全球农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采摘、除草),机器人成为替代人工的关键解决方案。例如,日本因农业劳动力减少,率先研发出番茄、草莓采摘机器人;美国大型农场则通过激光除草机器人降低80%的化学除草剂成本,同时解决人工除草效率低的问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要求也推动了农业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作业可减少农药残留、避免机械损伤,满足高端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此外,规模化种植与精准农业的趋势要求更高效率的作业方式,农业机器人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如变量喷洒、智能灌溉),能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与产量,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机器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