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醫藥近代史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并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
由于國民黨政府采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戰爭不僅僅讓生靈涂炭,也摧殘了千年的中醫藥文明。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告終,但癡迷于中醫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醫籍,包括珍貴的元印《圣濟總錄》殘卷、明代趙開美版《仲景全書》,使大量中醫典籍流失海外。
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盡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由于它們的論述范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于臨床實用。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余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制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如秦伯未《藥物學講》,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于傳統藥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鑒別、炮制、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醫藥現代史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把“團結中西醫”作為三大衛生工作方針之一,確立了中醫藥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衛生部設立了中醫司,各省、市、縣相應設置了中醫處、中醫科和中醫股等機構。衛生部發布了《中醫師暫行條例》和《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組建了中醫學會,通過舉辦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開展中醫帶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科學、穩步發展。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