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藥材的生產
1949年以后,共組織了3次藥材資源大普查,其中1983年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從1983年起,由國家醫藥管理局、農林部、衛生部、經貿部、國家統計局、中國科學院組成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制訂了以360個品種為重點的《普查方案》,在全國進行中藥資源大普查,全國各地約4萬多專業人員參加。
195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后,中藥材開展了異地引種試種、野生,藥材變家種、家養的工作。天麻、枯梗、丹參、首烏、銀耳、珍珠、全蟲、娛蚣、蛇、龜、鱉等野生變家種、家養成功的藥材達五、六十種。活腐報爵香、活熊取膽汁也已成功。引種成功的新產區,其藥材產量相當于老產區的70%。西紅花、西洋參、珍珠、木香等過去靠進口的藥材已能自產,有的還可出口。
2.中成藥工業形成
40多年來,我國中成藥生產經歷了前店后場到工業化生產的巨大變化。1988年中成藥工業總產量達22.9萬億噸,總產值達51.2億元,比1957年8000萬元增長了65倍,比1978年的8.47億元增長了5倍,10年平均增長50.15%,超過1978年前處均增長5%的10倍固定資產原值1988年15.97億元而1957年由于是手式操作,沒有形成工業,所以固定資產基本是零。生產劑型40多種,品種5000種。
1973年國務院批轉商業部和國家計委《關于改進中成藥質量的報告》。文件下達后,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成立了天津、長春、河南周口制藥機械廠。10多年來,共撥基建、技改資金10多億元,使中成藥工業在科研、生產、質量管理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3.中藥飲片工業初步形成
1983年國務院以(83)160號文件批轉國家醫藥管理局《關于中藥工作問題的報告》。文件除強調制定有效措施,積極發展中藥生產外,第一次提出了對飲片工業的改革。全國確定44個重點飲片廠,由國家經委每年撥款進行技術改造;1989年其中16個已經投產,對一般飲片廠各地區也正在投資或規劃進行改造,部分飲片廠的切、洗、潤、燥等主要生產環節已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轉變為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1986年開始對飲片實行免稅5年的政策。這就使飲片生產擺脫了流通的附屬地位,中藥飲片工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國中藥飲片廠約1500家,生產能力達到2.5億公斤。為了振興飲片工業,國家醫藥管理局從1984年起,每年召開一次全國中藥飲片生產、質量會議,對中藥飲片生產的技術進步,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4.中藥科研事業日益發展
中藥科研領域逐漸擴展,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在此期間,中藥專業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中藥研究方面,已從藥材、飲片、中成藥生產工藝的研究,擴展到中藥的綜合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就是根據中國醫藥傳統理論,應用現代科學手段來開展中藥復方研究探索,參藥性理論也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研究。此時,有4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創造發明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中成藥制造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達到頂峰,但由于當時中國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沒過幾年,外國同類產品便陸續問世,并申請了專利。我國中成藥制造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從2015年開始逐年增加,于2020年達到4730件。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198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對外實行有償合同制,對內實行課題承包的試點。科研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不僅增加了科研機構基本建設的投資,新建了許多科研大樓,而且添置了一批現代化儀器設備,如質譜儀、核磁共振儀、低溫高速離心機、電子顯微鏡等,科研條件顯著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開始我國中成藥制造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逐年增加,于2020年達到120.4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