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卫生计生人才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卫生计生人才总量达到125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0.83人以上。
——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建立健全医师毕业后教育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以上合格的全科医生,农村每千服务人口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基层、公共卫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分布更趋合理。
——人才管理制度创新性突破。逐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活力。
卫生计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 单 位 | 2015年 | 2020年 |
人员总量 | 万人 | 1069.5 | ≥1255 |
执业(助理)医师 | 人/千人口 | 2.22 | ≥2.50 |
注册护士 | 人/千人口 | 2.37 | ≥3.14 |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 | 人/千人口 | 0.64 | ≥0.83 |
全科医生 | 人/万人口 | 1.38 | ≥2 |
三、主要任务
(一)补齐短板,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人才项目适当向基层、艰苦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依据服务需求,合理配备基层人员,充分考虑基层计划生育网络的坚实基础和工作优势,统筹推动基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基层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机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通过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基层首诊吸引力。加强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步伐。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大力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逐步扩大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吸引力,优先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乡镇卫生院招聘特岗全科医生。
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模式和制度。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可增加医联体或协作医院中的专科医生,带动基层服务能力的提高。完善签约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通过增加服务数量、提高服务质量,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获得更高报酬。
加强村级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退出机制,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协助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做好人口信息统计以及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健康扶贫等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计生专干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