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需求导向,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适应食品安全技术服务需求,加强食品安全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和统计工作需求,加强信息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着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的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门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不断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升相关人员安全态势感知意识和能力,引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统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新的人口生育政策,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三)提升素质,加强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医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优化医师的结构和分布。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改善医师执业环境,保障医师权益,强化医师的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健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培养培训制度,加强医师定期考核,鼓励高层次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护士。规范护理院校教育、继续教育,扩大高职起点护理人才培养规模,逐步压缩中职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并引导其向基础护理、养老护理转型。发展临床专科护士,逐步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加大社区护士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保障护士待遇,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发挥护士在预防保健、自救互救、慢性病管理、精神卫生管理服务、老年护理、康复、生殖健康咨询等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助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助产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药学人才培养,到2020年,药师达到85万人。明确药师准入条件、执业规范、服务内容及责任权利,提升药师服务能力。健全药师继续教育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和方法,加强考核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药学监护、合理用药管理中的作用,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加强卫生相关技术人员管理,提高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工程、输血医学等相关技术人员服务能力。